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化

视力保护色:
用优秀的民间文化温润民间

2016-12-30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次数:字体:[ ]

民间文化是活态的文化,生活的文化,像空气和水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唯其司空见惯,也易浑然不觉。

不过,民间文化不是无为而治的存在,民间文化事业也不是自在随性的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既具有必须尊重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时代适应性,可以因势利导,服务当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民间文化承载着多重文化责任,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和充分认知,作为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民间文化具有“助教化、厚人伦、淳风俗”的作用,这是早在《毛诗序》和《汉书·艺文志》中就阐述过的道理。民间文化的根源在民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所有文艺形态的源头活水,自然也包括民间文化,但是民间文化在人民群众中间活态、流动、自在发展和衍生传承的过程中,先进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应该也必须积极介入,发声发力。主流价值观对民间文化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民间文化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风政风的建设是从反“四风”开始的,从“风气”入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管,是对延安整风运动宝贵经验的继承发展。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党风政风的改善,可以迅速传达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整个社会的风气随之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党风政风的改善,可以快速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这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社会心理,也与民间文化“助教化、厚人伦”的功能相一致。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在快速前进的时代,民间文化,比如民间文学、风俗仪规、节日庆典、地方戏曲、手工艺制作等这些从悠久的农耕文明时代走过来的民间文化形态,如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留恋其中的时代文化。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新的春节“民俗”,第七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则将全国65个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曲艺,灌注了现代题材和当下观念,使其以文质兼美的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民间文化具有聚民心、养正气、促和谐的作用。文化有地域性,“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人类的生活,实质上是文化的生活。民族的差异,也不仅是生理不同,而是文化有别。因为种种原因聚合在一起的人们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中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亚文化圈。家庭是最微型的文化圈,通常以家风、门风贯穿并维系。村落社区是中型的区域文化圈,乡规民约、宗祠社庙、乡绅贤达的宣教和垂范是传统时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方法。国家民族是大型的区域文化圈,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光彩夺目,几千年繁衍至今,形成了包容的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圈,儒、释、道思想蕴含其中,在信仰层面成为各民族共享共用的“精神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落、社区文化建设的融合中,毫无疑问也需要借助民间文化。那些身怀剪纸、泥塑、雕刻、服饰等绝技的民间手工艺大师,那些能言善道的民间说唱艺人,那些面目传神的地方戏曲艺术家,那些善于把抽象理念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人,是真正的传承发扬优秀民间文化的践行者。民间文艺家们长期致力于在大城市的社区组织活动,促进街坊邻里之间的和谐共处,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水准,努力做到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促进社区文化和诗意生活的相互交融。

民间文化对于每一个普通公民的作用格外值得关注,它在“润心情、增智慧、添趣味”方面的作用几乎与生俱来。人人都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民间文化的享受者、消费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温暖和滋润。随着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对精神满足的渴望愈加强烈。老北京提笼架鸟、品茶听曲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群富足悠闲生活的常见表征。如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民群众也需要改变“恩格尔系数”过高的尴尬。费孝通先生出生于1910年,他在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所面对的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所以他当时“志在富民”,更多关心的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但到了晚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费孝通先生又关注到了中国人“富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富了之后怎么办”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人必须面对、必须科学决策、必须正确解决的大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边远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值焦虑”。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

民间文化是否可以发挥“润心情、增智慧、添趣味”的作用呢?我认为是可以的。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的“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收到的反馈来看,从全国各地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对周边社区的辐射作用来看,民间文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制作,都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温暖。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就在于此。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孩子是家庭与学校的纽带。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小分队去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时,与当地中小学校的师生进行了交流。志愿者们发现,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信念中,孝道思想备受推崇。因此,大家认为,只要树立“上慈下孝”的理念,强调对亲人的责任和爱心,爱父母、爱子女、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直击人心最柔软处,更好地促进持续久效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层级的民间文艺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等文艺工作者不断发力,大胆创新,努力工作,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就存在着无数“无字的文化”,它们以节日、民俗、仪式、庆典、工艺、传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形式存在着。它们可以是集体的歌舞锣鼓,也可以是传统村落里的书院学堂,还可以是精雕细刻的手工绝活,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礼仪规矩……不识字的老奶奶读不了圣贤书,却不妨碍她拥有圣贤思想,不光身体力行成为美好道德风尚的践行者,还自觉自愿地成为不良风气的监督者、提醒者。她们的文化来源,就是父辈们的口耳相传。

随着中华民族的全面崛起,优秀的民间文化已然成为强有力的助燃剂和助推器,也必然成为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民间文化是能够直接作用于老百姓心灵的文化形态。对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民间文化具有独特的温润作用。(作者刘加民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

(编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ytjwxcb@yt.shandong.cn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共烟台市纪委 烟台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