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化

视力保护色:
让道德的光辉闪耀——中华文化精神之三

2016-04-08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次数:字体:[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这一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然而今天社会上种种不道德的现象令人堪忧,甚至有人认为,在社会经济总量一直持续增长的当下,已经不需要再谈道德。

这就生出一系列需认真思考的问题:道德真是一个值得我们追求的好东西吗?为什么有人不讲道德?既然道德状况不好并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那还需要花力气进行道德建设吗?反之,如果道德是好东西,那道德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又如何才能让道德重回人心?

道德到底是不是好东西? 道德能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世方式,满足人们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与自我完善的需求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道德是什么说起。根据道德的起源和特点来说,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规范的总和,直接受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的维系与推动,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世方式,以满足人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与自我完善的需求。

所谓道德应包含以下信息。

其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产生于人们的约定俗成,不同于法律、政策、体制、纪律、规章等制度性社会规范,是出于组织的制定。此外,道德的直接维系后盾是社会舆论与个人信念,也不同于制度所拥有的直接后盾,即组织权力、国家机器和合法暴力。

其二,道德既然能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世方式,满足人们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与自我完善的需求,那它肯定是一个有益于人的好东西。

道德之所以能使人们相互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于道德有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协调性规范,并且所有此类规范,诸如公正、公平、正义、仁爱、仁慈、友善、团结、互尊、互利、互助、宽容、慷慨、谦虚、诚信、勿说谎、勿偷盗、不骂人、不打人、敬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从其含义看,就知道全都是为了避免制造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从而追求人际关系的融洽与温馨。

道德之所以能使人自我完善,则在于道德还有自为性规范用于塑造人自身。自为性道德规范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品质、德行,它既有劝人不断进取的内容,如勇敢、坚毅、刚强、刻苦、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豁达、乐观、明智、智慧、勤奋、开拓、创新、激流勇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也有告诉人如何应世应变、如何自我调适的内容,如贵己、重生、自爱、节制、节俭、制怒、隐忍、顺世、遁世、游世、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不为物悲、知足常乐、急流勇退、韬光养晦、能屈能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这就说明,自为性道德规范的用意绝不是要人自我放纵、自我堕落,而是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或有利于个人的生存生活,或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提升。

道德能提升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一个有良好德行的人,不仅自己追求人格完善,而且必然也能很好地运用协调性规范处理人际关系,施爱于天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高尚之人,甚至能以“立德”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不朽。

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益?

道德虽有以上好处,为何却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先后出现的“经济的发展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的“道德经济二律背反论”,更是把道德放到了经济发展的对立面,似乎道德不仅无助于经济发展,甚至还有碍于经济发展。

道德其实也有经济效益,其道理在于,道德既然能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就一定会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收益就越大,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亦会越多越大。俗话说“好邻居不扎篱笆墙”,此喻甚佳。如果大家都是讲道德的人,我们就不必花那么多的钱装防盗门窗;如果大家都是讲道德的人,在交易前就不必做那么多防范被坑的功课,在交易过程中和过程后,也不必扯皮拉筋打官司,耗神耗诉讼费;如果大家都是讲道德的人,就不会有假冒伪劣商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大家都是讲道德的人,就不会有人为了一己之私而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污染糟蹋生态环境……这样的“如果”,还可以罗列很多。由此可知,因为人们不讲道德,已使我们为之额外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经济代价!而这些巨大代价,本来是可以成为社会财富总量的巨大增量的。

道德不仅有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的经济效益,也有实现分配公正方面的社会效益。

人们为何不愿讲道德?

如果总是让好人吃亏,坏人得逞,那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讲道德便成了现实

倘若道德如此之好,为什么社会中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愿意讲道德?这一点是否反证了道德其实没有你说的那么好、那么有用?

道德效益的呈现,需要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相互交往的人们都讲道德。显然,只有你信守承诺,他也信守承诺,你们之间的交易才能进行下去;只有你不到别人家偷东西,别人也不到你家偷东西,相互之间才不需要扎篱笆墙,如此,道德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好处才能持续下去。反之,只要有一方开始不讲道德,另一方就不得不马上去“扎篱笆墙”,这时道德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好处就难以为继了。

那么,究竟会是什么人不讲道德,从而使基于道德的合作中断、中止?不外两种,一是无知即不知有道德的人;一是为了得到其他好处而抛弃道德的人。就现实情况来说,除了那些还未完成社会化的未成年人中有因无知而违反道德的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的恶行,都是故意而为,即为了得到自己所看重的某种利益,明知行为属于违法乱纪也要为之。因此,社会的道德滑坡,不是因为道德说教不够所致,更多的是止恶乏力导致。

止恶是指对任何破坏道德的行为,要进行事前防范和事后惩罚,以此杜绝交往中不讲道德的情况发生。但是,由于作为道德直接后盾的社会舆论的警告和谴责,只能对内心向善的人起作用,而不能对成心损人利己、成心作恶的人起作用,所以一个社会若想全面有效地防止有人不讲道德故意作恶,还得请社会制度出场帮忙。社会制度是政府制定的,有掌握众多赏罚权力的国家机器和合法暴力为直接后盾,可以通过剥夺人的各种资源而对人进行种种惩罚,具有巨大强制力,这就不似社会舆论的惩罚,因仅能剥夺人的声誉而强制性不够。所以社会制度一旦出场,那些被社会制度不能容忍并列为惩罚对象的不道德行为,就应该烟消云散。

目前我们很多止恶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我们一直禁止跑官买官,可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一般情况下难以发现谁在跑官买官,谁在受贿卖官。如果买官卖官者都顺利达成交易,各得其需,如此情形一久,当坚持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发现“多跑”更管用时,其心理就会失衡,继而对道德产生动摇,乃至坚守不住,最终选择与跑官买官者同流合污。与之同理,其他不道德行为泛滥也必是如此。

一言概之,如果总是让好人吃亏,坏人得逞,那么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讲道德便成了现实。

如何才能让道德重回人心?

一旦社会有了完善的止恶制度,靠搞歪门邪道牟取好处的坏人就不能得逞,好人则能够以完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

既然如此,那么社会制度安排者光有好的止恶动机还不够,还得多动脑筋,想方设法设计出真正有效的止恶制度。完善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止恶制度,让其变得好用、灵验、有效,而且是长效。

一旦社会有了完善的止恶制度,靠搞歪门邪道牟取好处的坏人就再也不能得逞,好人则能够以完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如利润、收入、财富、学位、职业、岗位、职称、良机、荣誉等等,并在平等而公正的社会竞争中,得到属于自己所应得的份额。唯有在这样的状况下,好人才愿意继续讲道德,并不再把道德说教视为“中听不中用”的陈词滥调,而是乐意听从它的劝告去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变得高尚起来,以使自己在得其应得的同时,还具有道德方面的人生价值。也唯有在这样的状况下,坏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尽管心里不情愿,也不得不开始学着以合乎道德这唯一可行的方式去行动。

可以预见,当这样的社会状况持久地延续,好人的道德境界当会越来越高尚,而当初的坏人,也会由于反复地靠合乎道德的方式获利,使自己养成道德习惯,从而完成从不讲道德的人到讲道德的人的转变。继而,他们还会因发现高尚之人受人敬重而喜欢上道德,并如好人那样,开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变成真正的好人。

这时,从整个社会来说,道德就重回人心了,而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各种社会效益,也将随着道德重回人心而陡增。(作者韩东屏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编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ytjwxcb@yt.shandong.cn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共烟台市纪委 烟台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