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烟台

视力保护色:
【廉政文化】万里归心对月明

2016-07-22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次数:字体:[ ]

巾帼精英创浩史 须眉男儿当逊步

“院中浴盆水清清,谁把明镜投水中?欲捞菱花整鬓发,惊喜嫦娥降蟾宫。将指捉伊伊无影,我不捞月月偏明。赌气倾尽盆中水,仰看玉盘飞碧空。”这是山东省海阳市盘石店镇盘石店村一代才女王隽英13岁时写的诗歌《捉月》。

提起王隽英,可能很多人都陌生,但说起她的儿子,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估计无人不晓。其实,生于乱世的王隽英忧国忧民,为抗日胜利四处奔波,同样是一位值得人钦佩的伟大女性,尤其是其理想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的革命家风,至今令人感佩。

出生之时正值乱世 幼年家庭发生巨变

沿着海阳市盘石店村的主干道一路前行,就会看到一处写着“世界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母亲王隽英故居”字样的照壁,沿着照壁的指示方向拐进胡同,王隽英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1908年3月,王隽英就是在这个小胡同出生的。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日薄西山,全国各地的革命团体为创立民国四处奔走,而这些革命人士里就有王隽英的父亲王以成。

王以成从小聪明好学,21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登州文会馆。曾书藏头联抒志,“以卧薪尝胆乐乐壮志,成驱虏兴华伟伟宏业”,“箫声夜半惊残云,九洲梦中醒睡人”。后入青岛工部局学习绘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工学堂研习土木工程,并在这一时期结识了日照留学生丁维汾,成为莫逆之交。在留学期间,两人加入由孙中山先生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当时同盟会中仅有的两个山东人。1908年学成回国后,王以成任津浦铁路工程师,1910年任北京《国风时报》编辑,后因宣传捣君权、驱列强、复兴中华的政治主张,报馆被查封。至此,深感非武力不足以推翻清政府的王以成投笔从戎。1911年,他联系各地人士,组建民军。次年在山东诸城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王以成壮烈殉国,时年三十五岁。

王以成牺牲时,王隽英年仅4岁,与母亲、祖父母一同生活。在其8岁时,祖父母相继去世,王隽英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拮据,但出身读书人家的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尽管家贫也要供女儿读书。正当母女俩生活举步维艰时,丁维汾上门探望挚友遗孤,不断地给予帮助。

王家有女初长成 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隽英的名字来自她父亲所作《箴女诗》中“隽笔绘宏图,英才步锦程”,而她也没辜负父亲寄予的殷切期望,自幼聪慧过人,学习用功,笃志于学。在良母的教导和私塾先生的教诲下,学识大有造诣,赋诗作画样样精通。在她十三岁时,曾因一时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捉月》小诗誉满乡里。

从丁维汾每次来探望时的言语中,年幼的王隽英了解到当前国家局势后,产生了为国家命运担忧的焦虑、紧迫感。有一次,王隽英趁着丁维汾再次来看望时,不断打探国家局势。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后期,王隽英听后便为国势担忧叹气,并为此写下了五言诗:“父为国难死,留下千古恨。女儿不为小,敢当后来人。”丁维汾看后十分高兴,认王隽英为义女,更加悉心地资助她。

因王隽英功课学习扎实,不久便考入烟台毓璜顶女子学校(原信义小学)和烟台二中(原真光女中),此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在烟台中学读书时,受北京“五四运动”及学校进步思潮影响,王隽英憧憬着做秋瑾式的女侠。她经常徜徉于崆峒山的黄海之滨,因此自号“崆峒筱侠”,还在同学中组织了崆峒学社,带头撰写诗文。从她的《言志》一诗中,足见壮志豪情:“阔步朝登烟台顶,犹见烽火焰正红。祖逖壮志更激烈,挥戈驱虏庆升平。”

后来,在义父丁维汾的帮助下,王隽英前往美国密西根大学留学,并与志同道合的丁观海结婚,1936年生下长子丁肇中。

为抗日兴华奔走四方 将爱国之志寄托儿子

王隽英从小受民主思想的熏陶,继承父志,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爆发后,王隽英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募捐活动。尽管夫妻俩出身贫寒,王隽英还是把母亲赠给她的传辈纪念物——一枚金戒指和一副玉镯,加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0块银元一同献给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1936年,王隽英夫妇归国后,在国内学院任教。此后,王隽英在四川教育院任教7年,后历任国立社会学院教授,山东旅京妇女文化教育促进会理事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大会代表等职。这期间,她对振兴中华政教事业建树颇多。

抗日战争时期,王隽英曾向蒋介石面陈“团结一致,反对分裂,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的主张,并在事后节衣缩食、捐薪救饥,到工厂、学校、军旅居民区发表演说,鼓动大家抗日。日本投降后,王隽英眼见内战风云又起,心忧国难,经常吟诗抒怀。1948年春天,丁观海应台南工学院之聘,只身赴台任教。后来王隽英携子女赴台,全家住台中市,与丈夫丁观海均任大学教授。虽然离开了家乡,但王隽英对故乡始终有着浓厚的感情,把爱国之心振兴中华之梦寄托给了儿子。

据王隽英和丁观海的助手周绍贤先生回忆:“观海、隽英我之贤师良友,二君念及故乡,泪痕沾巾,谈到国事,灼见在胸。”谈及王隽英,他说,“肇中母亲的乡土观念极强,对其子的教育一向严格,一要爱国,二要爱乡,把学到的知识想方设法回报祖国、反哺桑梓。”虽然幼小时离开了家乡,但王隽英对故乡始终怀有浓厚感情。身在海外,心系故里。诗文中多次提及故乡,从其《思乡》一诗中,可读出深沉的浓郁乡情,“盘石稳若磐,梦寐思故园。隔海望招虎,泣泪涌如泉。”1960年12月,王隽英在丁肇中取得硕士学位后安然病逝。临终前,她给儿子留下谆谆遗嘱:“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儿子的血脉里永远流淌着母亲的热血。丁肇中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1976年10月28日,丁肇中荣获诺贝尔奖。在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他用流利的汉语发表讲演,博得了各国入会者热烈掌声和欢呼声。在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多次回国开展学术与文化交流、研讨,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10月,时任欧洲核研中心大型正负对碰机L3实验组负责人的丁肇中,从大洋彼岸特意回到海阳市盘石店镇拜谒母亲的故居。在留言簿里,丁肇中挥笔写道:“十分有幸能来到此地——一个对我母亲有着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母亲的生活和她的居住地对她的子女来说使我有可能获得今日的成就。”随后,他把自己随身珍藏母亲的一张端庄秀丽、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赠给海阳市“隽英政教思想研究会”,并在背面题字:“为纪念我的母亲,赠给母亲生平研究会。母亲的一生对我的一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门三代,代代爱国。透过胡同里那座布满沧桑的老房子,似乎依稀可以看到少时的王隽英与母亲同坐院中赏月,在看到脸盆中有水,水中有月后,诗情洋溢地写下《捉月》后的喜悦。(海阳市纪委)

(编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ytjwxcb@yt.shandong.cn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共烟台市纪委 烟台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