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廉政烟台

视力保护色:
【廉吏在烟台】王懿荣:高风垂百纪 厚德在千秋

2017-10-13 信息来源:烟台市纪委监察局网站浏览次数:字体:[ ]

2017年7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征集甲骨文释读成果的公告: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单字奖励10万元。公告一出便引起热议,网友纷纷表示,自己离百万富翁只差几个甲骨文。谈起甲骨文,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清末的国子监祭酒、烟台人王懿荣,他第一个发现并识别出部分甲骨文单字,开辟古文字研究的新领域,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

王懿荣,字廉生,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初八(公元1845年7月12日)出生于福山古现镇东村(现划归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古现街道办事处)。清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做人刚正、为官清廉,一生清贫,为搜求失散在民间的古物几乎花尽俸禄。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回乡英勇抗敌,最终以身殉国。

福山古现东村王懿荣出生地

同治元年(1862),18岁的王懿荣参加了第一次乡试,开始走上艰辛的科举求仕之路。仅乡试他就参加了8次,历经17年的努力,才中了举人,乡试屡遭挫折,会试可说是一举成功,春风得意。王懿荣在《对策》中大胆直言,提出“安民必先察吏”,治吏“端在大吏”,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大臣不廉,小吏会更加贪事。

针对京官不择明目,滥筹、滥发津贴现象,他连上两道奏疏,建议要严格控制。他指出,京官系全国官吏的表率,清廉与否关系到士风政体。奏疏中所体现的思想与他在殿试策对中所表达的安民必选察吏、治吏以廉为先,才与廉两者以廉为本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在当时腐败成风的习气下,他做到决不同乎流俗,一直清廉自守,为士林所推重。

高风垂百纪 厚德在千秋——刘炳森题词

光绪二十二年(1894),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他上疏请求回籍兴办团练以抵御倭寇。在奏折中指出:自己的老家福山地处滨海,距威海百八十里,是渤海南路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地一失,大局瓦裂”。兴办团练之际,经费紧张,母亲质押衣裘,卖掉钗钏,用来弥补亏欠。王懿荣母子“毁家纾难”的清廉,与慈禧穷奢极欲乃至挪用军费搞万寿庆典,及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换取苟安的行径,与当时官场上贪污腐败的风气对比,形成了天壤之别。

不久,八国列强组成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改装出逃,军机大臣荣禄逃保定。王懿荣深感绝望,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联军进攻内城,王懿荣坚持抵抗,但不久溃不成军,乃归语家人:“吾义不可苟生!”,投井自杀。

为纪念其功绩,烟台人民修建王懿荣纪念馆

王懿荣成为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性嗜金石、“好古成魔”,长期收藏并鉴识文物因而在金石学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结果。王懿荣染疟疾,京城老中医开了一剂龙骨(龟甲)药方。当时龙骨入药颇为普遍,但龙骨之上的符号条纹却无人关注。熟稔金石之学的王懿荣,服药时发现龟甲上有诸多规律符号,与自己研究的古文字颇为相像,但该字体却自成一体非籀非篆。他随即到药店大量购置龙骨,反复推敲、拼合,终于确定所刻符号为刀刻文字,裂纹是火焰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从而揭开甲骨文之谜。

康熙御笔石匾“养素”

有子能文何必贵,为官致富不如贫。王懿荣家族不但世代为官,而且还是一个“耕读立根本,诗书传世长”的家庭,先祖中同样不乏功成名就的高官学者。康熙御笔的“养素”二字就是赐予王懿荣的九世祖王骘。王骘的仕途多有曲折,曾经先后中断6年,但其为官清廉、公私分明、实心任事的风范,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皇帝赐给他一块匾,匾上刻有御笔题写的“养素”二字和康熙大印,夸奖王骘“本色、质朴、清廉、耿直”的高贵品格。王骘81岁高龄告老还乡,将匾额带回福山老家,次年与世长辞。

一百多年来,王懿荣一直为后人所崇敬。他那“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的浩然正气,名垂竹帛,光前裕厚。王懿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显示了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的光辉业绩与气节将与山河同在,日月同光。

(编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ytjwxcb@yt.shandong.cn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共烟台市纪委 烟台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