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廉政文化

视力保护色:
漳州:海滨邹鲁

2017-08-08 信息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浏览次数:字体:[ ]

邹鲁,春秋时邹国鲁国的并称。因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后世以“邹鲁”指文教昌盛之地、礼仪之邦。《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漳州作为海滨邹鲁,造就了陈淳、蔡世远等一批志士仁人、隽永之才。

从空中俯瞰漳州,12607平方公里土地上,山海相连,河川交织。漳州母亲河九龙江分西北双溪,呈枝丫状环拥漳州城,滋养着这片福建最大的平原。

漳州,地处东海之滨的闽南“金三角”,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敕建漳州郡,后经历朝历代不断经营,勤劳的漳州人不断改写着家乡的人文地理面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漳州地域文化。

“开漳圣王”兴绝域

一抹朝曦,轻轻洒落,风光旖旎的石鼓圣山上清幽古朴。在漳州市北郊浦南镇的石鼓山,“唐开漳陈将军墓”静静矗立在这里。一块石碑上,概要记下了陈元光开漳兴闽的丰功伟绩:陈元光是漳州设府置郡的创始人,他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黎民百姓的尊崇。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人。唐初,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不服朝廷管束,唐总章二年(669年),高宗皇帝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首批府兵3600人,45姓,将领123员,以及后续的58姓军校,在泉州、潮州间平乱,战功赫赫,威震四方。陈政病逝后,陈元光代父领兵,最终平定了暴乱。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呈请朝廷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设立漳浦、怀恩二县。漳州郡建立后,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引进到这个地方,种植水稻和麻、蔗、蕉、荔、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陈元光也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注意文化传播。他说:“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举庠序。”因此,他在行政机构中设专司教育的官吏——“文学”一人,由其子陈珦担任。在漳州首创乡校,吸引大家子弟48人入学,乡校由“文学”主持,向学子讲授伦理道德和封建典礼。可以说,漳州教育是陈元光首先创办的。

经过陈元光的提倡,在漳州学习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科举制度此时也在漳州开始实行,陈珦举明经,成为漳州登第第一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陈珦创立松洲书院,为目前已知的 中国最早的书院。从此,漳州教育不断发展,影响深远,形成重视学习文化的风气,“迄今犹有存者,人才辈出,科名鼎盛”。

而先后两批随陈元光将军入闽开漳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其家眷,就地安家落籍后,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其后裔成为漳泉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呈扇形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流徙,这就历史性地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根文化”现象。

通过陈元光40多年开发建设,漳州“方数千里,无桴鼓之声,号称治平”,出现“花卉三冬绿,嘉禾二度新”的繁荣景象。村落增多,拓地千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阵亡,年55岁,百姓为之哀号。

陈元光开发漳州的业绩,受到历代朝廷的赞扬。唐玄宗李隆基追赠其韬卫镇军大将军等官衔,赐谥忠毅,后又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赐予陈元光“威惠庙”匾额。明朝又改封他为昭烈侯。漳州人尊奉他为“开漳圣王”,立庙祭祀,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当今,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从固始的将军祠,到漳州云霄的威惠庙和台湾各地的开漳圣王庙,更是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朱熹陈淳教民化

北溪水流至漳州平原中部,南岸的漳州城东有个小村名叫蓬洲,这里就是北溪先生陈淳的故乡。当地有闽南语民谣:坐溪看溪红白事学北溪,坐船行船好坏天问陈淳。

陈淳(1159-1223年),字安卿,号北溪,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亲传弟子,也是闽南理学的开创者。由于陈淳居住在九龙江北溪之滨,人们称他为北溪先生,以其学说及其哲学思想建立起来的学术体系,被学界称之为“北溪学派”。

陈淳从二十二岁开始接受朱熹思想的熏陶,阅读了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从此对朱熹非常敬仰。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到漳州任知府,陈淳前往拜见求教,正式成为朱熹的学生。

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期间,兴官学、育人才。时州学设“宾贤馆”,聘请名士讲学。每旬逢二必率僚属下州学视察诸生,并亲自讲解“小学”(语言文字学);逢六,又到龙溪县学讲学。平时对向他请教的人士,总是盛情接待,与他们讲论经典,常常谈到半夜。

此时的漳州“重鬼神,尚佛老”的风俗盛行,佛教逐渐取代儒学,孔孟之道处于若存若亡的境地。有鉴于此,朱熹先后颁布《论俗文》《晓论居丧持服律事》等文告,教育人们互相规诫,要孝亲尊老敬贤,和睦相处,各守本分,各修本业,禁贩私盐,禁宰耕牛,仕宦之家要安分循理,克己利人,不可恃强凌弱。教育人们及时婚娶,不得私奔,遭丧及时安葬,不得停棺。明令士民不得以修道为名,私创庵舍,不得以消灾祈福为名,敛掠钱物。他一边教育士民,一边严肃吏治,对劣迹昭著的官吏逮捕法办。教化结果,风俗因之大变,“传经会”一禁而绝。装神弄鬼的人相继敛迹,民间诉讼大为减少。

绍熙二年(1191年)四月朱熹卸任。陈淳接过老师朱熹移风易俗的接力棒,通过撰书训童、建言献策和身体力行等途径,引导民众走向他认为的“民志定、民财纾、民风厚、民讼简”这种最好的地方风俗状态,匡正故里的民风民俗。

陈淳的代表作有《训蒙雅言》《训儿童八首》《启蒙初诵》《小学诗礼》等。“君子容舒迟,见尊者齐遬。足重而手恭,声静而气肃。”这是现在仍流行于陈淳故里的做人必知《小学诗礼》中的一条,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颇能启迪心智。

朱熹辞世后,陈淳更加发愤图强,继续探究朱子理学,“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卓成大家,在南疆一枝独秀,成为朱熹思想在闽南传播的核心人物,也成为引导和影响漳州风俗的重要历史人物。陈淳去世后,《宋史》为他立传,以嘉勉他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他也因“阐扬理学,多所发明”,成为中国历代配享从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

至今,漳州婚丧喜庆的风俗因循沿用陈淳教化;陈淳撰写的蒙学教材《启蒙初诵》,后来成为故里隆兴书堂的良好教材,也成为明代黎贞《三字经》的母本。

叔侄“帝师”传廉话

梁山,又称梁岳、圆山,巍然屹立在漳州城南隅,群峰插天,绵亘百余里。《舆地纪胜》引《古记》称:“梁岳,闽中之望也。”《尔雅》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

梁山脚下大南坂镇下布村,几百年来深受蔡氏家训熏陶,人才辈出。一座古朴的小院落里,一门叔侄“两帝师”,被传为佳话。

乾隆帝师蔡世远(1681-1733),字闻之,号梁村。清初学者、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中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登进士第,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康熙五十五年,蔡世远受聘担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制定学规,倡导学问,“闽士慨然感兴于正学”,为闽台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才,影响深远。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秋天,时任鳌峰书院山长的蔡世远,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写道:“数年来,集族中众子弟在家庙课业,勤励有加。今秋闱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著。愿诸子弟笃伦理之际,严义利之辨。” 当时,蔡世远出资在下布家庙中设立学堂,看到诸位晚辈 “累累佳篇”,蔡世远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他谆谆告诫,写出好文章仅是一个方面,修身笃行更为重要,须“严义利之辨”。

雍正元年(1723年)蔡世远奉特诏入京,授翰林编修,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累迁侍讲、右庶子、侍讲学士,少詹士,内阁学士。雍正六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同时充任经筵讲官,兼管籍田、从耕,以及文武殿试读卷、校阅文艺等事。雍正十一年正月初八日病逝京师,雍正下谕,赐祭葬。乾隆追赠礼部尚书,晋太傅,赐谥文勤。

乾隆朝名臣蔡新(1707—1799)是蔡世远的侄子,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列第四名,称传胪),历任工、刑、兵、礼、吏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傅。乾隆五十年原官致仕,是乾隆朝唯一一位屹立政坛50年的官员。他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勤勉从政,是我国古代在朝廷官阶最高、任职中央部门主官最多、任职时间最长、享寿最久的行政官员。

蔡新当官50年,主管过清朝的典章礼制、文武官员的选任升迁、治军治吏和刑罚狱讼以及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等。后又擢升文华殿大学士,辅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机大事和肱股内政、外交等问题。他历时10年主持编辑我国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抢救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有价值的著作,为这一造福后代的浩大文化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蔡新虽官居极品,却谦虚谨慎、平易待人,在地方上施行公益和公德,庶民有口皆碑。他回漳浦家居时,遇到典史、巡检这类小县吏,持礼甚恭。有人说他自降身份,他说:“我要使乡民知道位至宰相,也须尊敬父母官,懂得父母官的尊严”。族人曾与邻村溪南发生纠葛,找到他希望借助官府的力量为本村撑腰,他劝说“有万世溪南,无百年宰相”,教育乡人不得仗势压人。他在家乡设置义学,使无力延师的族亲子弟得以入学。还购置书田,作为族中参加乡会试者的资助。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漳州发生大水灾,他捐资劝粜,还置义仓,积粮备荒,又置义冢,令穷人有地埋葬亲属。

蔡世远和蔡新“两帝师”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漳州乃至闽南一带的民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的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正是诞生于漳州这片土地的一个典型。

1300多年来,漳州的历代先贤从没有停下对这片热土的“教化”,漳州也从最初的“炎荒”“绝域”,日渐发展为如今的“海滨邹鲁”“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成为东南沿海一颗璀璨的明珠。逝者如斯,抚今追昔。千百年来,流淌在漳州大地的,是一股有翰墨的血液。

(编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ytjwxcb@yt.shandong.cn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共烟台市纪委 烟台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